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其深入人心,融入百姓生活,成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时,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长春市以绿园区为试点积极探索,以“五个融入”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的特色之路。
一、融入思想浸润,构筑增进认同的精神家园。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工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社会宣传、媒体宣传和百姓宣讲三方联动。打造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7个,在社区、居民小区显著位置设立主题文化墙、文化长廊、微景观,依托LED屏、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普及,推出线上“云宣讲”10期。组建“百姓名嘴”“红石榴”等10支特色队伍开展宣讲430余场,以理论宣传和典型事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系统解读24字内涵要义、价值导向、行为准则,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朴实亲切的话语、来自身边的案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理解得了的鲜活教材,激发内在认同,主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二、融入文明实践,营造互鉴互促的交融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互鉴融通、情感上相依相存。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街道新竹社区、自立街道一汽家园社区等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目,组织民俗讲座、非遗展示、经典诵读,举办写春联、包粽子、做月饼等联谊活动,引导各族居民在文化交融、技艺交流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以关心关爱、文娱活动、健康咨询、义诊义剪、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正阳街道丰和社区依托“十有”阵地,开展“阳光赋能”行动,搭建就业帮扶平台,助力75名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创业。以典型引领文明风尚,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团结之星”“诚信标兵”等评选,先后有45名社区干部群众入选“绿园好人”榜,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三、融入日常规范,培塑弘扬正气的社会风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身边”,持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诚信守法、邻里和谐等实践活动,倡导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进一步增强居民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铁西街道龙泉社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涵盖文明用语、邻里和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志愿服务等内容,规范居民言行举止,培育良好文明习惯。同心街道万龙社区以移风易俗入切入点,围绕文明用餐、喜事文明办、丧事简办、文明祭祀等,讲解移风易俗知识,引导居民们树立文明健康生活理念。自立街道自立社区开展“移风易俗从我行、文明新风进万家”主题活动,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鼓励居民外出就餐时从“小份菜”“半份菜”与剩菜打包开始做起,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适度点餐、文明餐饮,让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成为行动自觉。
四、融入服务民生,建设守望相助的幸福家园。坚持把为民服务、为民抒困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推动城市环境提升整治行动,改造提升24个老旧小区,维修方砖步道近4万平方米,清理主次街路、背街小巷等区域垃圾7000余吨,不断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每位社区民居住得好、留得下、过得美。深入实施结对关爱行动,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圆梦微心愿”等活动,各级党组织围绕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乡村振兴、便民利民、基层治理5方面完成实事项目855件,各领域在职党员认领兑现“微心愿”2772个,排查解决事关群众利益问题736件,让群众在享受看得到、摸得着的服务的同时,增进各民族情感认同、凝聚各民族共同价值基础。
五、融入治理体系,凝聚共建共享的团结力量。注重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贯彻落实到社区治理实践之中。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与居民自治的“3+1”治理模式,形成治理合力。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生,搭建集学习、宣传、议事于一体“社区议事”交流平台,通过居民主动说事、集体议事、相互评事,解决小区停车、卫生整治等难点问题,让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打造区级综治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纠纷调解及法律援助服务。青年街道银融社区吸纳12名社区达人成为调解员,组建专兼结合的“红色联盟”矛盾调处工作室,发挥人民调解员来自基层、熟悉社情民意的独特优势,今年先后化解矛盾46起,避免集体访事件5起,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