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创新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保护与发展,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目前,全省共支持138个多民族聚居村寨建设。其中,国家级命名的多民族聚居村寨39个,省级命名的多民族聚居村寨77个,正在培育的多民族聚居村寨12个。多民族聚居村寨建设已成为各地实施旅游促三交行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示范样板。
一是聚焦主线,系统提升。逐步完善沿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和西部科尔沁草原民族特色村寨廊带总体布局,“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超过8000万元,全力支持多民族聚居村寨廊带建设,引领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聚居村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为每个实施提升工程村寨提供120万元资金支持,引导相关财政和社会资金参与多民族聚居村寨建设,促进多民族聚居村寨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把多民族聚居村寨打造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特色产业发展良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民族团结氛围浓厚、各族群众生活富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乡村振兴的示范窗口。2023年重点推进首批25个多民族聚居村寨实施提升工程。和龙市光东村、东辽县朝阳村等先后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二是对标主线,强化督导。坚持增进共同性,进一步推进多民族聚居村寨保护与发展。针对多民族聚居村寨建设中存在的共同性彰显不足、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够突出等问题,开展专项督导调研。将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标准,重点围绕实施提升工程村寨,适当兼顾其他多民族聚居村寨,结合国家和全省资金项目检查,分期开展实地督导调研。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出、现场指导、现场整改,并将具有代表性问题集中反馈当地民族工作部门,明确市(州)民委作为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对本市(州)多民族聚居村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全力整改。经过督导调研和系统整改,全省多民族聚居村寨面貌极大改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形象、中华文化元素成为多民族聚居村寨的全新名片。
三是围绕主线,探索创新。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数字赋能民族乡村振兴、多民族聚居村寨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云上多民族聚居村寨”试点建设,支持延边州率先启动实施“云上多民族聚居村寨”工程。依托中国吉林网延边站,开设“云上多民族聚居村寨”专栏,以VR全景展示等数字技术对多民族聚居村寨特色进行再现、延伸和拓展,加强多民族聚居村寨信息展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等优势转化成为数字经济,实现多民族聚居村寨生态价值、经济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系统化和可视化,为民族特色村寨建筑、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场景、特色产品及手工艺品等提供全方位、沉浸式、多功能的展示平台,推动民族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和民族文化活态化传承,提升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现代化水平。
(经济发展处 宋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