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典型事迹展示

陈宝林事迹材料

来源: 日期:2018-09-28 【 字体:

 

陈宝林,男,蒙古族,19635月出生,现任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编辑部主任。30多年来,陈宝林同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全市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宝林同志先后被省、市政府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光荣称号。

一、精心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民族事业进步

(一)创建民族歌舞队,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1981年陈宝林高中毕业后,便回到家乡——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当时,包拉温都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老百姓生产生活比较艰苦,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十分困乏。为此,陈宝林同志充分利用在乡文化站工作的有利条件,根据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创建了通榆县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歌舞队。在歌舞创作演出中,他把党的富民、少数民族等政策融入到节目里,共编排出200多个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场场演出都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爱和欢迎。为了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寒冬腊月,他带领歌舞队每天徒步30多华里,往返于村屯之间义务演出,脚磨起了血泡,风霜也染白了双鬓。几年里,歌舞队走遍了县内及内蒙古毗邻的40多个乡镇,为边远的乡村带来了欢声笑语,把党的惠民政策传播到了千家万户。对此,《吉林日报》《白城日报》和内蒙古《哲里木日报》先后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省、市、县文化宣传部门给予了他表彰和奖励。

(二)创办民族文学社,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在发展壮大歌舞队的基础上,1984年陈宝林同志又着手创办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办起独具乡土风情的文学小报——《杏花》。“小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上乘的质量,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赞扬,时任省民委主任金荣俊、省文化厅厅长吴景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邵华等分别为“小报”亲笔题词、写序、祝贺,省新闻出版局特批了刊号。1984年以来,带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的《杏花》报,与全国20多个省、市文学社及1000余名文学爱好者,以报会聚、以笔会友,传播着可歌的民族事迹,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这样,陈宝林同志把通榆县名不见经传的边塞乡——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写出了吉林,写进了祖国各地。于是,向海丹顶鹤、包拉温都杏花林、西艾力奶牛等在吉林省乃至全国出了名。

(三)撰写优质计生稿,推动民族事业不断进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爱好者,陈宝林同志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他在担任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计生助理期间,精心撰写了40多个计生稿件,其中,《对计生户实行优惠政策》一文发表在《中国人口报》上。从事计生工作8年的时间里,他撰写了大量关于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走少生快富道路的优秀文章,并先后在省市县报刊及电台电视台发表稿件2000余篇,最多时一天发表23篇、一年发表400余篇,他成为当时撰稿最多的计生干部。1994年陈宝林同志被聘为《中国人口报》通讯员、特约记者,他连续六年在全省计生有奖征文比赛中获奖,2000年被中国农民报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

二、尽心开展民族帮扶,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为推动民族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陈宝林同志在向海蒙古族乡工作期间,主动包保全乡最贫困、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乌兰塔拉村,采取“富帮穷”“上项目”等措施,争取资金300多万元,开展“圈养绒山羊”“葵花园区”等项目建设,引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积极传播正能量,先后写出了《向海村民的心声》《心系向海情满鹤乡》等10余篇帮扶经验文章。为宣传向海,打造通榆民族旅游品牌,他抽暇写出近200篇稿件,撰写了《向海小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等研究性文章,为向海蒙古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年陈宝林同志调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为了及时报道全市少数民族群众劳动就业工作,他经常深入到全市8个蒙古族乡搜集素材,狠抓劳动保障信息宣传,并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他撰写的全国优秀农民工——通榆县兴隆山镇蒙古族青年胡大峰、打工红娘——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哈斯巴根等60多位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创业事迹,先后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他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原则,扩大城乡少数民族培训规模,增加就业创业人数。几年来,全市5个县、市(区)共举办了少数民族就业再就业培训36期、培训1100人,带动就业740人,建设项目基地19个。为全市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悉心组织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一)组织校园文化宣传,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2011年陈宝林调入白城医高专党办工作,主要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他组织带领全校师生创办独具特色的校报,办报过程中,他以“两个共同”的主题,宣传“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祖国观教育,不断形成各民族师生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意识。2015年他在校报上开辟了《新西部新青年新希望》专版,宣传援藏青年、维族学生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以身作则,引导师生注意掌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正确看待民族间的差异,促进了学校各民族师生的团结和谐。

(二)组织民族教育宣传,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他按照国家民委和教育部的要求,将每年九月确定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组织千人安代舞表演、民族歌曲大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等活动,开展“民族风·家乡情·祖国美”征文,形成“以月促年”的良好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态势。他坚持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内政治理论学习、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主题班会、进学生社会实践。他协调有关处(室)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覆盖到机关、班级(团支部)、课堂、宿舍,并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优势,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三)组织学习交流宣传,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他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带领学生深入民族乡村采访、学习。2016年他以家乡万亩天然山杏林为素材拍摄的作品《花开遍野》,荣获《新文化报》月度最佳图片展。2017年他指导学生撰写的《让乌力格尔响彻草原》一文刊发在省内外杂志上。几年来,陈宝林同志以“滴灌”方式,促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民族教育中不断完善,他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展示交流平台、增进了各族学生间的友谊,也在各族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