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新闻媒体报道

民族团结一家亲 ——辉南县民族医院院长张志德的故事

来源: 日期:2016-12-21 【 字体:

本报记者 吴茗

    在辉南县朝阳镇,提起张志德,这里的百姓都会竖起拇指连连称赞,在大家心中,张志德就是当地的“最美民族团结之星”。

    张志德现任辉南县朝阳镇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教长,民族医院院长。多年前,张志德到清真寺上任时,面对的是条件简陋、设施陈旧、入不敷出、管理混乱、上访不断的局面,但他没有灰心,而是迎难而上。他将清真寺纳入全县旧城改造范围内,在拆迁补偿原有面积的基础上,筹措资金400余万元,扩建至2000平方米。同时,又修建了餐厅、回民浴池,购买了殡葬用车,完成了入寺的路面硬化和供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改造扩建后的清真寺全面完工,宽敞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清真寺成为县城标志性宗教建筑。为改善清真寺经济紧张的局面,他将空闲房屋改成门市房出租,年收入租金30万元。当地回族群众个个都说,在宗教生活方面是张志德带领他们提前进入了“小康”。

    清真寺位于县城朝阳镇中心位置、居民区内,由于穆斯林群众的特殊习俗,其丧葬活动在清真寺内进行,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严重影响了回、汉民族间的关系。张志德多次组织回族乡老做工作、想办法,最终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张志德协调资金50万元,在县城北山新建了回民殡仪馆,远离了城区,社区汉族居民满意了,回族同胞看到新建的殡仪馆条件好了,也满足了。十几年来,小到邻里纷争,大到民族矛盾,他都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力地维护了全县民族领域的和谐稳定。

    近年,张志德逐渐把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有偿服务向无偿服务转变,在扶危济困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清真寺对接贫困学生35人,对接贫困家庭100余户,帮扶困难群众300余人,扶贫、助学资金累计60万元,医疗救助公益慈善金达400余万元。在南方雪灾,汶川、玉树、鲁甸地震等特大灾难中,他积极协调慈善人士、社会团体并发动当地回族群众捐款捐物,总计达20余万元。

    辉南县有少数民族人口4万多人,学龄前儿童入托难一直困扰着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回族孩子入托更是难上加难,得不到学前教育,在升入小学一年级时就与其他兄弟民族孩子的成绩产生了距离。在2000年之前回族孩子读高中的寥寥无几,考上大学的更是屈指可数。为改变现状,管理委员会在教长张志德的倡议下多次召开会议,共同研究积极筹措,在2002年创办了“辉南县民族双语幼儿园”,每年招收学龄前儿童百人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少数民族孩子入托难问题,并且为少数民族孩子制定了优惠政策,得到了群众的赞誉。

    作为与回族群众接触最多的管委会主任,困难群体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牵动着张志德的心。2013年4月,经过前期筹划和积极运作,辉南县民族医院正式成立。医院成立后,张志德积极将医院申请为新农合和医保定点医院,普通群众就医报销比例能达到90%。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全县各民族低保对象、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医院制定了一次性减免医疗总费用20%的优惠政策,作为公益慈善救助,患者只需承担10%的医疗费用。并且免费车接车送、免费一日三餐。从创办民族医疗站到升级为民族医院至今,已有近7000余人得到救助,公益慈善医疗救助金额达400余万元。民族医院成立后,又决定投资1000余万元接管了辉南县民族敬老院,打造“民族医养结合型敬老院”。

    多年来,张志德以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己任,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多次被省、市、县评为优秀阿訇、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0年他所在的清真寺被评为“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他本人被评为“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