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新闻媒体报道

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通榆县蒙古族学校校长暴文明的故事

来源: 日期:2016-12-21 【 字体:

                                                                  

       孤单的身影,寂静的房间,简单的早餐,暴文明的一天便从这略显孤单的清晨开始。暴文明是通榆县蒙古族学校的校长,在这里,他已经工作了整整30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热情奉献给了民族教育事业,也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倾注在学生们的身上。

    1986年,暴文明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他被分配到通榆县城郊,在蒙古族学校担任高中数学教师,任职期间,学生们的学习环境让他忧心不已。“当时,住的是瓦房,取暖不好,住宿条件也非常不好。”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环境的想法,一直存在于暴文明心中。直到2000年,暴文明担任校长一职,他开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暴文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学校迁址,和第三小学合并。“这在当时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当地教育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但是,暴文明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几年时间里,他四处奔走,多次找县领导协调、沟通。2003年,暴文明的真诚与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学校实现了第一次移址重建。

    十几年过去了,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多,暴文明不得不决定再次进行移址重建。经过多年努力,今年,通榆县蒙古族学校的师生再次搬入新校区,师生们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学校的蒙古族教育体系是我省西部最完备的,小学毕业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初中升入高中人数达95%以上,高考升学率连续10年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累计1200人考入全国各高校,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少数民族人才。

    通榆县蒙古族学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作为校长,暴文明注重舆论引导,在全校营造民族团结教育氛围。2009年,他倡议成立“通榆蒙古族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抓工作落实,形成了全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层层有人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构筑起民族团结教育的全覆盖体系。他还积极与宣传部门联系,在县电视台开辟《民族之声》专栏,参与制作《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共建和谐校园》等活动专栏95期,选树先进典型18人。

    暴文明始终希望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能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多年来,他组织师生与内蒙古、北京等地学校进行校际间交流活动,派出300名师生进行互访学习,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010年,他组建了通榆县2个蒙古族14个蒙古族村协作学校,成立“城乡学校联合体”,开展送课、助困等活动。在学校每年均举办“三语”竞赛、文艺汇演等民族特色活动,并且要求参加者不仅要有少数民族师生,也要有汉族师生,推动了大家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在历届全省蒙古族学校文艺汇演中,该校的《草原情》《蒙古骑士》等歌舞表演多次获一等奖。

    由于工作原因,暴文明一家人经常聚少离多,女儿女婿常年在北京工作,妻子由于工作变动调往白城,只有双休日才能相聚。“特别是高考的时候,看他特别累,作为家属,真的心疼他。”暴文明的妻子说。一次,妻子提出让他换个新工作,这样家里能轻松一些,暴文明却推脱说,到一个新的环境不适应,“我知道这都是借口,他就是舍不得离开这些孩子们。”妻子说。

    在学校工作30年,只要是没有特殊原因,暴文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他的辛勤付出也得到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先进校长、吉林省少数民族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