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介绍 新闻中心 机关党建 政策文件 政府信息公开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地方动态
延边州创新互嵌式社区建设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
时间:2025-10-17 13:58:00来源:

  近年来,延边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三共四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为主要内容,通过阵地打造、文化浸润、服务联动等举措,共打造互嵌式社区190个。坚持“一社区一品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发展思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多单位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社区从“物理混居”向“心理互嵌”深度转型,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努力打造延边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

  一、核心建设举措

  (一)以阵地建设打造“润物无声”的互嵌空间。延吉市累计投入90余万元,复制推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北山街道丹英社区)经验,在42个社区打造“红石榴游园”“民族团结宣传大院”等阵地,通过墙体彩绘、主题展板融入中华文化符号;珲春市在广场、公园、街路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栏和“筑基”长廊等实物实景200余处,全覆盖建立民族工作服务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和龙市推进“党群服务中心点亮工程”“户外场所点亮工程”,实施各类项目159个,完成76个行政村点位打造,设置宣传标识290余处,建立课后托管、养老服务等特色功能室25个;汪清县改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庭院,设置文化墙绘95处、建设“红石榴家园”等阵地,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二)以文化共融凝聚各族群众思想共识。一是开展宣讲教育。各地组建“红石榴”“大林小林”“图强·石榴红”等宣讲团,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活动——线上依托“红石榴”小课堂、网格微信群、“红石榴云上直播间”宣传政策知识;线下以“民族融合小课桌”“庭院宣讲”“板凳微课堂”“炕头微宣讲”等形式,累计开展宣讲送学活动超2000次,覆盖各族群众超10万人次。二是举办节庆活动。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举办“百家宴”“邻里节”“我们的节日”“迎新春文艺晚会”等主题活动超2000场次,惠及群众超8万人次。三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开展推普周活动为主要载体,举办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等,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活动,推动文化认同。

  (三)以服务联动推动各族群众共事共乐。一是组织志愿服务。全州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超60支,开展“四微”活动(微工作、微心愿、微事项、微建议),解决群众诉求2800余个。二是提供精准服务。各地提供“一站式”服务,涵盖就业培训、法律咨询、创业就业、教育培训等,其中延吉市开展联建活动620余次、汪清县开展活动惠及居民3000余人次;和龙市建立“三官”进网格机制、睦邻话(化)室(事),开展“科技助残”“关爱困境儿童”等公益活动,推进普法进社区。三是深化协同治理。升级数字化治理平台(龙井市“海兰江e站”“梨小二”平台),深化“家园共治”“三级综治中心”体系,创新“老范夫妻调解室”“小赵说事点”“社区矛盾调解中心”等平台,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超1000件。

  二、建设成效与经验

  一是典型引领作用凸显。延吉市丹英社区等先进经验被复制推广,和龙市、汪清县等“试点先行”模式成效显著,龙井市相关工作经验获州级以上平台多次报道,形成“一县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的建设格局。二是民族交往深度提升。通过“空间互嵌+文化互嵌+服务互嵌”,全州各族群众日常交往频次增加,思想共识进一步凝聚,“有事共商、有难共帮”的共治格局基本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三是服务保障更加精准。从基础民生(社区食堂、养老服务)到发展需求(就业培训、法律维权),从矛盾调解到公益帮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切实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

主办: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